营养需求上的注意事项
概述
体力和脑力劳动者,在劳动后,由于些营养上摄入不够,会出现许多症状,及时根据症状进行对应的调整。
体力劳动者容易出现,运动性疲劳、运动性水电解质失衡、运动性内分泌失衡、运动性贫血、运动性免疫功能低下、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运动性胃肠功能紊乱、运动性抗氧化能力降低、女性“三联征”等。
体力疲劳
当体力劳动超过身体的承受能力,使机体不能维持其功能状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特定运动强度,即出现运动性疲劳。其主要原因和机制是:能源物质不足或耗竭(如糖原耗竭、低血糖),代谢产物产生增加(如乳酸、磷酸堆积),水、电解质丢失(如脱水、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等),自由基增加造成损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疲劳等。
改善措施:有效的休息(睡眠)、按摩放松与拉伸、膳食和营养补充及训练调整等措施可促进疲劳消除与体能恢复。其中,膳食调整和营养补充措施主要根据上述原因中的能源物质不足和糖原耗竭、代谢产物增加及水电解质丢失、自由基产生和可能存在的中枢神经系统疲劳等选择相应的干预办法。
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
长时间高强度体力劳动时(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环境、干燥或高原环境下),人体大量出汗而补水不及时,导致水的摄入量低于水的排出量,当体液丢失达到体重的2%~3%以上时,视为脱水。
处理措施:及时补充含Na+、K+、Mg2+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注意:不能只补充白水,以防电解质进一步稀释、渗透压降低导致“水中毒”。
运动性贫血
长期体力劳动使机体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合成的速度慢于其破坏/降解速度、而导致血液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国际上诊断运动性贫血的血红蛋白标准为:女:Hb<120g/L,男:Hb<140g/L;国内采用的是WHO贫血临界值,即女:Hb<120g/L,男:Hb<130g/L作为诊断运动性贫血的参考值。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缺铁性贫血在运动性贫血中占较大比例。
调整体力劳动量,结合合理的膳食是预防运动贫血的主要措施。膳食调整:多吃含铁和含维生素C(有助于铁吸收)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黑木耳、海带、牛奶、蛋黄、豆类制品及绿叶蔬菜、柑橘、枣类等;营养补充:针对可能原因补充用于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营养素,如优质蛋白质、维生素B12、叶酸和铁制剂。抗氧化物质和保护红细胞膜的营养物质:1,6-二磷酸果糖、磷脂酰丝氨酸(PS)、维生素E及辅酶Q等。
运动性免疫功能低下
体力活动可以导致明显的免疫抑制现象,例如一些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和比赛后机体免疫力降低,抵抗力下降,抵御运动性损伤的能力降低,易感染疾病,尤其是上呼吸道系统疾病。
首先应调整训练量,同时调整膳食,增加抗氧化食物、谷氨酰胺和碳水化合物(糖)的摄入。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
一天的体力劳动后,容易出现肌肉酸痛,这种属于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可由机械性和代谢改变引起,一般先有机械性损伤,后发生代谢性损伤。主要代谢改变包括能源物质耗竭、皮质醇分泌增加、细胞钙离子超载、蛋白水解酶激活、自由基大量增加、细胞内环境(如离子、pH)改变、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炎性及免疫反应,这些因素有时互为因果。
合理膳食与科学营养补充在防治劳动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减轻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可选用的营养补充物质很多,可以单独使用、亦可联合应用,其作用与作用机制主要是:碳水化合物产生能量、减少炎性因子释放、增强免疫功能;水和电解质可以防止水、电解质(钾、钠、镁)紊乱;蛋白、肽及氨基酸可促进蛋白合成与肌肉修复、糖原合成;
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硒可增强抗自由基和损伤修复能力;肌酸可改善能量代谢;1,6-二磷酸果糖(1,6-FDP)、牛磺酸可保护细胞,加强修复,抗自由基损伤;β-羟基-β-甲基丁酸盐(HMB)可增加瘦体重、减少肌酸激酶(CK)和炎性因子;L-肉碱可减少乳酸、丙二醛(MDA),增加谷氨酰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川芎嗪、当归、丹参可增加血流量、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运动性胃肠功能紊乱
胃肠道功能紊乱指劳动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发生的以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
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病原因与机制可能为:
- 运动强度过大、精神过度紧张或饱腹、空腹引起胃肠痉挛;
- 运动时运动器官如骨骼肌、皮肤血流增加,导致内脏血液供应减少,水与电解质丢失及使胃肠道黏膜血管收缩的激素与自由基的综合作用,使血容量减少、胃肠道血供不足;
- 运动引起的腹腔脏器牵拉或机械振动刺激迷走神经;电解质K+、Na+和Mg2+丢失引起胃肠蠕动减弱;胃肠运动相关的局部胃肠激素分泌改变;
- 运动引起胃肠道菌群失调等。
处理与防治:
- 降低运动强度或停止运动尤其是不宜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运动;
- 平衡膳食、规律进食,无论运动前、中、后均不宜进食过饱,胃肠排空时间需要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饭后至少2小时左右再参加运动,也不宜空腹运动;
- 运动中如大量出汗,在运动前、中、后应注意适量补充水、电解质。
运动性抗氧化功能降低
自由基是身体在氧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带游离电子的活性分子,在体内非常活跃,包括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等。自由基在正常代谢时可由体内的酶催化产生,进入体内的氧有4%~5%将形成自由基;在机体应激如体力劳动时劳动者摄取和消耗的氧增加10~15倍,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就成比例增加;同时,高强度运动也消耗机体的抗自由基物质(维生素C、维生素E等),从而降低机体的抗自由基能力。
机体适量产生自由基是有益的,可刺激免疫细胞功能,作为第二信使发挥对细胞内环境的调节作用,促进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而大量产生的自由基可使细胞膜脂质过氧化造成损伤,尤以对免疫细胞、红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损伤比较突出,是运动性疲劳和运动性损伤、运动性免疫功能低下及运动性贫血的可能原因之一。自由基的有害作用可产生连锁反应,如不能有效阻止,将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大运动量和高强度训练后可适量应用抗自由基物质以减轻其对身体功能的损害。
体内和饮食中含有众多的抗自由基物质,如牛磺酸、多种氨基酸、辅酶Q10、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维生素E及硒等。补充维生素E可降低组织自由基产生,减少由高强度运动后自由基增加对机体的损伤;维生素C具有包括抗自由基等众多的功能,绿色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
女性体力“三联征”
“三联征”指以“可利用能量减少/缺乏(由过度能量消耗、不良饮食营养习惯及饮食障碍所致)、月经失调和骨密度降低”三种症状为特征的综合征,其中“可利用能量减少/缺乏”是“三联征”的主要问题。
女性体力劳动“三联征”的后果可能是:不孕、周期性损伤、应力性骨折、骨质疏松症和心血管疾病等。
对易感的女性劳动者(尤其是能量消耗大、饮食营养有问题的女性劳动者)要经常观察、调查和筛查,通过调整、改变饮食观念与习惯、及时补充能量及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