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骨折

名词解释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

骨折表现

  1. 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后两骨折端相互摩擦撞击,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

  2. 疼痛:骨折局部出现剧烈疼痛,特别是运动时,局部肿胀和疼痛导致患肢活动受限。在骨折处也会有发现局限性压痛或叩击痛,从肢体远处向骨折处挤压或握拳叩击,骨折处会发生间接疼痛,可以借此诊断是否有深部骨折及骨折部位。例如骨盆骨折时,用两手轻轻挤压两髂骨翼,可在骨折处引起疼痛;

  3. 异常活动:正常情况下肢体可以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由于骨折造成肢体内部支架的断裂和疼痛,使肢体丧失部分或全部活动功能;

  4. 局部肿胀与瘀斑:骨折时,损伤部位的血管破裂出血,软组织因受伤而发生水肿,患肢显著肿胀。皮肤可能发亮,产生张力性水疱。严重时可阻碍静脉回流,甚至可阻碍动脉血液循环,发生肌肉挛缩。表浅部位的骨折,由于血肿表浅,可变为紫色、青色或黄色的皮下瘀斑;

  5. 畸形:骨折端移位可使患肢外形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缩短、成角、延长;

  6. 体温升高:一般骨折后体温正常,当骨折处有大量内出血,血肿吸收时,骨折部位或体温会略升高,通常不超过38摄氏度。开放性骨折患者体温升高主要原因是感染发热;

  7. 休克:患者因大量出血、剧烈疼痛、内脏损伤引起休克。

骨折的急救处理方法

判断骨折

严重事故发生时,先要检查患者全身情况,如处于 休克 状态,应注意保温,尽量减少搬动。如果伤者合并颅脑损伤并且昏迷,还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首先要考虑伤者受伤的原因,如果是车祸伤、高处坠落伤,机器的绞伤等原因时,一般骨折的可能性很大;

其次要看一下伤者的情况,可根据骨折表现判断,如伤肢出现反常的活动,肿痛明显,则骨折的可能性很大,如骨折端已外露,肯定已有骨折。在判断不清是否有骨折的情况下,应按骨折来处理。

包扎伤口

开放性骨折,伤口出血绝大多数可用加压包扎止血,参考 判断出血类型和止血方法

对骨折伴有伤口的病人,应立即包扎伤口。最好用清洁、干净的布片、衣物覆盖伤口,再用布带包扎,包扎时,松紧适中,过紧时会导致伤肢的缺血坏死。过松时起不到包扎作用,同时也起不到压迫止血的作用。

大血管出血,加压包扎不能止血时,可采用止血带止血。最好使用充气止血带,并应记录所用压力和时间。创口用无菌敷料或清洁布类予以包扎,以减少再污染。若骨折端已戳出伤口,并已污染,同时又压迫重要血管、神经者,不可将其复位,以免将污物带到伤口深处。如有骨折端外露,注意不要将骨折端放回原处应继续保持外露,以免引起深部感染。如将骨折端放回原处,应给予注明,并在交接时向医生交待清楚。

临时固定

可参考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54y127hY/

固定是骨折急救的重要措施。凡疑似骨折者,均应按骨折处理。闭合性骨折者,急救时不必脱去患肢的衣裤和鞋袜,以免过多地搬动患肢,增加疼痛。若患肢肿胀严重,可用剪刀将患肢衣袖和裤脚剪开,减轻压迫。若骨折有明显畸形,并有穿破软组织或损伤附近重要血管、神经的危险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可适当牵引患肢,使之变直后再行固定。

伤肢的位置:尽可能保持伤肢于受伤后的位置,不要任意牵拉或搬运病人。

固定器材的选择和用法:最好用比骨折部位更长的夹板固定,如无夹板可就地取材,比如木棍、树枝,或在工厂可用硬纸板或机器的杆柄。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可利用自身固定,如上肢可固定在躯体上,下肢可利用对侧固定,手指可与邻指固定;固定器材或肢体之间要垫上较软的衬垫;顺着骨折后肢体的扭曲形状,先放上衬垫,再安放夹板,最后用绷带或布条在骨折处近心端和远心端绑扎好;如果手臂骨折需要悬吊,可以使用绷带或布条悬吊在脖子上,也可以提起上衣包裹伤肢,再将衣服系紧在上身,如下图;固定后,要时刻观察和询问伤者肢体末梢血液循环是否通畅、能否正常活动。

上肢悬吊图

常见不同部位骨折的临时固定方法:

  1. 肩部骨折:将上臂固定于胸侧,前臂在手腕处悬吊在脖子上;

  2. 上臂骨折:用前后夹板固定上肢,屈肘并将前臂悬吊于胸前。如无夹板,也可将上臂与胸部固定;

  3. 小臂及腕部骨折:前臂及腕部内外两侧放夹板,先缠绕绑扎远心端,再绑扎近心端,并屈肘、悬吊前臂于胸前;

  4. 髋部及大腿骨折:夹板上自腋下,下至踝上,固定夹板时,布条从肢体下方穿过,在上方打结,依次在胸前、腹部、胯骨、大腿、膝盖、小腿、脚踝处固定,如下图,也可用两腿并拢,中间放衬垫,用布带捆扎两腿固定;

大腿骨折固定图

  1. 小腿骨折:内外侧放夹板,上端超过膝关节,下端到足跟,再缠绕绑扎固定;

  2. 躯干部骨折:伤员应平卧于硬板上,最好仰卧位,两侧放沙垫或衣物、棉被等物防止伤员滚动;

伤员搬运

应尽快转运患者至就近的医院进行治疗,但是首先要保持伤员的呼吸道的通畅,然后对伤员的受伤部位规范地进行止血、包扎、固定,处理得当后,才能搬动。在人员、担架等未准备妥当时,切忌搬运。

对于脊椎受伤者,非专业人员尽量避免自行搬运,如要搬运必须使用硬担架(或用平整硬门板等替代),或者多人平托式搬运。搬运方法参考下图。

伤员搬运图

  • 单纯的颜面骨折、上肢骨折,在做好临时固定后可挽扶伤员离开现场。

  • 膝关节以下的下肢骨折,可背运伤员离开现场。

  • 颈椎骨折:一人双手托住枕部、下颌部,维持颈部伤后位置,另三人分别托起腰背部、臀部及下肢,呈平托式。

  • 胸腰椎骨折:一人托住头颈部,另两人分别于同侧托住胸腰段及臀部,再一人托住双下肢,维持脊柱伤后位置,呈平托式。

  • 髋部及大腿骨折:一人双手托住腰及臀部,伤员用双臂抱住救护者的肩背部,另一人双手托住伤员的双下肢,呈椅式。

  • 伤员在车上宜平卧,一般情况下,禁用头低位。以免加重脑出血、脑水肿,如遇昏迷病人,应将其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吸入气管,发生窒息。

  • 头部应与车辆行进的方向相反,以免晕厥,加重病情。护送中如病人有生命危险,应一边抢救一边护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