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毒
急性中毒的分类方法有许多,本文主要按照毒物的吸收方式将毒物分为三大类:
吸入类毒物
食入类毒物
接触类毒物
判断毒物类型
到达现场后第一时间应基于以上三大类判断接触读物的种类,依据不同的种类采用合适的方法使中毒者远离中毒现场
吸入类毒物处理方法:发现中毒者因吸入毒物中毒时,应将中毒病人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脱去被污染衣服,松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
食入类毒物处理方法:确定食入的毒物将中毒者远离毒物,防止中毒者持续食入。必要时对中毒者进行催吐,洗胃处理。
接触类毒物处理方法:有衣服被污染者应立即脱去已污染的衣服,用清水洗净皮肤,对于可能经皮肤吸收中毒或引起化学性烧伤的毒物更要充分冲洗,并可考虑选择适当中和剂中和处理(如酸性毒物可用肥皂水冲洗,碱性毒物可加食醋冲洗)。
若毒物遇水能发生反应,应先用干布抹去沾染的毒物后再用清水冲洗,冲洗过程尽量避免热水以免增加毒物的吸收。
对于眼部的毒物,要优先彻底冲洗,首次应用温水冲洗至少10-15min以上,必要时反复冲洗;在冲洗过程中要求患者做眨眼动作,有助于充分去除有毒物质。
第二,对于中毒者生命体征的判断
脱离染毒环境后,迅速判断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心搏停止患者,立即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术;
对于存在呼吸道梗阻的患者,立即清理呼吸道,开放气道(清除口腔、鼻腔的异物和分泌物,即擦干呕吐物,鼻水等等,还有取下假牙等),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通气,若无颈部创伤,一般采用仰头抬额法开放气道。
即操作者将一手置于患者前额使头向后仰,另一手的食、中两指抬起下颏,使下颌角与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呈垂直状态,保持气道通畅。
第三,明确毒物接触史
毒物接触史包括毒物名称、剂量、接触时间和中毒途径等。明确毒物接触史可以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
主要进行以下方法:
问病人:立即询问病人吃了什么,是否服药,服的何种药,服多少。病人意识不清楚或拒不回答时立即查线索。
查线索:迅速询查看病人周围,如床上、地上、桌上等处,是否存在遗留未吃完食品,有否遗留药瓶、药袋,缺了多少。对于疑似毒物进行保存。
若不能立即明确,须及时收集采留洗胃液、呕吐物、排泄物及可疑染毒物等,以便入院后进行毒物检测,有利于确诊和救治。
同时对于一些拥有明显中毒特征的毒物,可以通过气味,中毒者的特征进行判断。
第四,对于确定毒物的中毒者进行应急处理
对于食入类中毒者:可以用以下几种应急方法,主要原则是清除体内尚未吸收的毒物,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出
清除体内尚未吸收的毒物
催吐:用手指、羽毛、筷子、压舌板触摸咽部,将毒物呕吐出来。
争议
并不是完全推荐工友自行进行洗胃等操作。
编者的话
洗胃6h 内效果好,超过 6 小时多数患者仍须洗胃
如果现场有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人在场,能鉴别是否符合洗胃条件,可以洗胃。如果没有,最好拨打120,等待医生援助。(所以我是不太推荐自行洗胃的)
洗胃:
- 嘱病人自饮洗胃液,每次约300~500ml(急性中毒者要从速洗胃,如中毒物质不明时应留标本送检,以便入院后送检,洗胃溶液可选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每次灌入液量不可超过500ml。),然后吐出,必要时可用压舌板压其舌根催吐。;
- 反复进行,直至吐出的液体澄清无味为止。
急性中毒洗胃的禁忌者:
- 口服强酸、强碱及其他腐蚀剂者(二次损害)
- 昏迷、惊厥(易于误吸)、食道静脉曲张(破裂)者
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出
如果中毒者食用腐蚀性毒物及部分重金属,可口服鸡蛋清保护胃黏膜,减少或延缓毒物吸收。
对于已经被吸收的毒素,可以通过补液(适度喝水)、利尿等手段来排出,喝水也可以促进毒素的代谢。
如果呕吐腹泻严重,可以补充一些牛奶、米汤等缓解呕吐和腹泻。
如何预防急性中毒发生?
建议工友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意以下几点:
作业中如涉及化学有害物质,应按照行业规范做好防护,如佩戴防护服、口罩、防护面罩、防护手套等。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变质食物;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野菜和菌类;
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
豆角、豌豆等食物要炒熟、煮熟后再吃。
定期检查燃气灶等仪器设备,防止漏气;使用时注意开窗通风,避免因气体外漏发生一氧化碳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