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湿日燥,小心中暑
名词解释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自身调节功能紊乱、散热功能失效或水与电解质损失过多而导致的疾病。
在高温(>32°C)、高湿(>60%)、通风不良、室外阳光暴晒的环境中,如工人在高温车间工作、农民露天作业,长时间受阳光暴晒、高温季节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等,便很容易发生中暑。
中暑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症!若不给予迅速有效的治疗,将会造成永久性的脑损害和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夏季来临辛苦工作的工友突然神色不太对劲,是中暑了吗?
中暑的表现还是较为明显的,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重体力作业或剧烈运动中或之后出现下列症状,便可以帮助各位快速评估他人有无中暑:
中暑的具体反应有:
先兆中暑:大汗、乏力、口渴、头晕、胸闷、恶心、无法集中注意力。此时体温可能略有提高,离开高温环境并休息可恢复。
轻度中暑:出现明显的面色潮红或苍白、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速等症状。由于大量出汗后未补充水分与电解质,此时可能出现休克,详情请参考休克
重度中暑:开始发生抽搐或者昏迷不醒,病情危重,不及时救治将危及生命。
重度中暑分类
重度中暑在临床上根据不同发病机制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痉挛:会出现四肢、脸部、腹部肌肉(咀嚼肌、腹直肌、腓肠肌等)抽动及阵发性肌肉疼痛,意识一般清楚。如不及时救治将进一步发展为热射病。
热衰竭:多见于老人儿童等难以适应高温的人,因身体必需物丢失过多而导致,表现为多汗、疲乏无力、头疼、面色苍白、脉博缓、口渴、晕厥等。
热射病(最要命):若是身体产热过多(多发生在青壮年,剧烈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后数小时后起病),会出现高热、意识障碍、大量出汗,心率过快(160~180次/分)。若是体温调节功能出现问题(多见于居住通风不良且高温环境的年老体弱者及产妇),大多数表现为无汗,皮肤干热及发红,体温高却无法散热,病初表现为行为异常或抽搐,继而出现幻觉,昏迷等。
实用建议:如何快捷测量脉搏
凡浅表大动脉均可用于诊脉(如图),其中桡动脉是最常用和最方便的诊脉部位,如手臂有伤或模糊不清次选颈动脉。;测量时将食指和中指放于脉搏处读30秒,30秒内读数x2即为脉率,若<60提示脉率过缓,>100则提示脉率过速。
倘若身边的人真的发生了中暑,我们应当如何急救呢?
快速降温是治疗的基础,决定中暑者的预后,抓住快速降温的 “黄金半小时” 对于处于先兆阶段及轻度中暑的工友,应当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的环境,口服淡盐水(约一手指的量/250ml水)或含盐清凉饮料,休息,密切观察,直至好转。
而对于处于重度中暑的工友,务必脱离高热环境后,进行物理降温(具体方法详参后文),呼叫救护车或快速转运至就近医院。
对于已经中暑失去意识的工友,呼叫没有反应,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同时进行物理降温。呼叫救护车至就近医院。
离热
一方面,要立即带领中暑者前往阴凉且通风处休息;另一方面,如果手边有冰水,可以倒出一部分为中暑者擦拭身体以达到降温效果。
补液
当中暑者仍有意识时,协助中暑者口服含盐清凉液体(如盐汽水、糖盐水等),以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降温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将中暑者转移至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阴凉处或空调间)去除衣物,在脖颈(颈动脉)、腋下(腋动脉)、腹股沟(正腹部与大腿交界处的股动脉)等处使用冰帽、冰袋等冷敷(具体位置可参考图片)。用冷水或冰水进行全身擦浴,用扇子或者电扇吹风,加速散热。同时密切观察中暑者的表现,关注有无好转或加重。
编者的话
有冷过敏、心脏病慎用冷敷,但是已经重度中暑的中暑者仍应及时进行降温。
同时后脑勺、阴部、心脏、腹部、足底等部位禁用冷敷,即使冷敷的部位正确,冰块不应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
当中暑者明显好转或体温已经降到38℃以下时,要停止冷敷等一切强降温措施。
转运
若不幸中暑者已经处于重度中暑或急救后仍无好转并出现加重情况,必须立即送医救治。搬运病人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让其步行,在等待救护车或转运中暑者至医院的过程中,一方面尽可能积极进行冷敷等降温措施,以保护大脑、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为医院的进一步治疗赢取时间,另一方面也要针对不同中暑表现有额外注意点。
热痉挛:补充足量糖盐水,缓慢拉伸,按摩放松痉挛肌肉。由于部分肌肉处于抽抽的状态,有可能发生碰伤或压迫呼吸道,应当协助此种情况的中暑者取合适的体位。
热衰竭:使中暑者平卧,抬高下肢,补充糖盐水,恢复血容量,保证重要脏器血供。
热射病:此种情况的重度中暑 病死率高!应尽一切办法降温!需尽快就医! 在运送过程中尽量使用任何降温手段,若出现呕吐症状,应使中暑者保持侧卧位,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
那么作为劳动者,我们如何保护自己预防中暑的发生呢?
关注天气预报,高温季节关注高温预警。
在高温环境中出现头晕,恶心等早期不适症状时,应有防暑意识,及时停止工作,在阴凉处休息。
避免在高温通风不良处进行强体力劳动,应穿透气衣物,进食含盐饮料不断补充水和电解质。在高温天气时进行劳动,用人单位依法依规应该改善劳动条件,包括防暑降温设施的使用,防暑降温饮料的发放等。
从事高温作业的劳动者,依法享受岗位津贴!这是我们劳动者承担了中暑风险!是我们该得的!我们不该放弃维护我们的权益!(TODO 详参《五年四班劳动委员劳动法学习实操手册》P357页)
常见误区
这些中暑急救的常见误区,看看你有没有中招的?
错误一:掐人中。中暑首先要降温、脱离热源。 掐人中仅仅能起到刺激疼痛的作用,不能用来急救。尤其对于昏迷患者,掐人中时甚至可能因为疼痛刺激而引起误吸室息.反而存在病情加重的潜在风险。
错误二:猛喝凉水。如果只是大量喝水,会导致人体电解质进一步被稀释,造成俗称的“水中毒”。另外,若液体过于冰冷可能也有受凉的风险。正确喝水应少量、多次,适当加之。
错误三:藿香正气水。首先,藿香正气水主要应用于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阴暑”与现代医学的中暑不同;其次,藿香正气水的乙醇含量为40%~50%,服用后可能引起脱水,中暑损伤会更严重。
错误四:服退热药。中暑发热的机制与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不同,服用退热药无效,并且强迫汗外出导致身体更加缺水,适得其反。
错误五:涂抹风油精。这一类化学物质的作用机制是使皮肤表面的神经“感受”到凉,而实际温度并没有下降。